一脉文渊百年传
走进“百年守护——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”大展
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艺瑶

“百年守护——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”大展展出的部分珍贵文物。青玉兽面纹璧。

掐丝珐琅嵌宝石缠枝莲纹多穆壶(中)。

金瓯永固杯。

青铜莲鹤方壶(中)。 故宫博物院供图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,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、弘扬好、发展好,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。
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。故宫,是历史中国的独特象征,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。百年来,故宫博物院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,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与时偕行。近日,“百年守护——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”展览在午门展厅对观众开放,展出文物200件(套),展示了故宫在百年守护中赓续中华文脉、推进文化创造的历程。
传承——
文脉赓续
五千年弦歌不辍,百余载风云激荡。
一百年前,1925年10月10日,故宫博物院成立,神武门门额上悬挂起了“故宫博物院”匾额。昔日壁垒森严的禁苑,自此变为向公众敞开的博物空间,历代珍藏为民众共享。
一份当时的报纸这样写道:“数千年宫殿尊严,昔为梦想所不可得到者,今则略破悭囊,即允吾人昂首阔步,眺望谈笑于其间……”
从久远历史中来,故宫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者,见证了历史沧桑,也留住了文脉传承。正是这份坚守与传承,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、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,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,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。
悠久的中华文化,让故宫积淀深厚、文脉绵长。大展从馆藏195万余件文物中遴选出200件(套)国宝珍品,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。漫步展厅,从殷商的青铜重器,到唐宋的书画卷轴,再到明清的精美瓷器……一件件珍品静静陈列,文物不语,却述说着中华文明的延续不断。
展览的开篇之作,是一对掐丝珐琅太平有象。太平有象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吉祥形象,是太平盛世的象征。此器原为清代宫廷陈设品,故宫博物院成立前,各宫殿文物按《千字文》“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”编号。掐丝珐琅太平有象的“天”字编号,标志着它从宫廷走向民间,把四海升平、吉祥安宁的美好祝愿永久传续下去。
展厅中轴线核心位置,有一尊青铜莲鹤方壶。1923年,一对莲鹤方壶出土于河南新郑郑公大墓,后经鉴定为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。其结构之复杂、纹饰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,被誉为“青铜时代的绝唱”。两千年前,郑国的工匠制作出这一对青铜方壶,将十组双层莲瓣置于青铜之上,并立一鹤,展翅欲飞、引颈高吭。时至今日,方壶依旧莲瓣舒放,鹤鸣九皋。
百年故宫,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血脉,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、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,其珍贵文物是中华文明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、和平性的有力见证。
众多国宝级文物珍藏集中献礼,大展一票难求。展览现场,一些珍品,游客需要排队几小时才能一睹真容。当被问及值不值得时,一位游客表示,“它们距离现在已经几千年了,几千年啊,经历了千年的流转,从历史到当下,从宫廷到民间,还能完好地展陈,是多么不容易的事。我排几小时队和它们一一照面,我认为是值得的。”
保护——
古物重光
故宫的100年,是与家国命运、民族存亡休戚与共的100年。
抗战期间,故宫文物危如累卵。为守护中华文脉,故宫博物院组织动员,将文物分批南迁。烽火漫天,无数仁人志士以身护宝,“人在文物在”,创造了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。展览重现了这一历史。
文物自北平启程,先辗转南迁上海、南京,后随抗战局势变化,又分三路西迁至川黔等地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绝大部分文物陆续北返。越重山、跨江海,颠沛流离、辗转迁徙数万里,历时二十余载,故宫文物终于归来。
这场伟大的迁徙,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转移,更是一次民族精神与文化血脉的顽强延续。它向世界宣告,一个民族倘若有精神,其文明根脉就不会因外力而断绝。
战火流离中,文物得以保藏存续,也离不开民间的支持。展厅墙上写有近代收藏家张伯驹的一段话:“故予所收蓄,不必终予身为予有,但使永存吾土,世传有绪,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。”
张伯驹收藏中国古代书画,初时出于爱好,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。他不惜掷重金购得重要文物,继而捐给国家。展览展出的《上阳台帖》《诸上座帖》等宝物,均由张伯驹捐献。
多年漂泊,不少文物回家时已是伤痕累累。1958年,流落在外的《五牛图》由国务院拨款从香港购回。这幅唐代珍品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,曾遭八国联军劫掠,入藏故宫博物院时已是遍体鳞伤。修复专家用镊子挑起比发丝还细的纤维,历经揭裱、修补、全色等数十道工序,让五头牛重焕奕奕神采。
如今,在展览现场,观众看到的画作线条分明,简单几笔就把牛的肌肉和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。五头牛姿态各异,或行或立,或翘首前仰,或回首舐舌,古老的耕牛仿佛从画中向人走来。
新中国成立后,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翻开崭新一页,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文物收藏、保护、研究、展示及传播体系。1987年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2002年开启整体保护修缮……一代代人接力守护,方使明珠重焕光彩。
文物保护,薪火相传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文物承载灿烂文明,传承历史文化,维系民族精神,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。新时代以来,故宫博物院秉持“平安故宫、学术故宫、数字故宫、活力故宫”发展理念,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。
在故宫博物院西侧“文物医院”里,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室、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、纺织品修护室、古书画修护室……文物修复专家在此“会诊”。以科技手段为支撑、以传统技艺为基础,故宫博物院形成了文物科技研究、保护修复、制定保护标准三位一体的文物保护修复体系。
保护文物,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。
创造——
气象日新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,既需要薪火相传、代代守护,更需要与时俱进、勇于创新。
文明既是历史创造的积累,也是现实创新的土壤。今天的我们,不仅在保存历史,更在创造新的文化生命力。
《千里江山图》从纸面走向剧场,点翠凤冠从高阁走入生活,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真实再现匠人悉心守护文物的故事……越来越多的宝藏以各种形式活化,与当代人产生紧密连接,古老的文物也变得朝气勃勃、愈发年轻。
这种活化不是“赶时髦”的形式,而是基于深入研究的创造性转化。对文物的历史背景、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,然后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,才能真正“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”。
当文化“软实力”遇到科技“硬支撑”,文化与科技融合迸发出了澎湃活力。“数字故宫”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让观众随时随地在云端畅游。如今,故宫超过100万件(套)的文物和古建筑得到数字化采集。数字文物库对外发布10万余件文物高清数字影像,推进院藏文物数字信息的公众共享。
展览现场,“遇见你的故宫色”裸眼3D数字展项吸引了人们的目光。展项以“故宫色彩”为主题,精选六件具有典型色彩、纹样、形态的院藏文物,通过裸眼3D屏幕,立体展示文物形貌。随着音乐响起,裸眼3D屏幕精准还原文物的原生色彩与细节肌理,栩栩如生。
让文物说话,让历史说话,让文化说话。故宫色、故宫日历、云游故宫……历史被贯通、基因被激活,绵延千年的文化在日用而不觉间与时俱进,融入人们流动的生活图景里。在传承中创新,在开放中坚守,百岁故宫还在不断走向新生。
中国传媒网摘编:亓淦玉 |